济群法师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问:我从小就胸怀大志,想当科学家造福人类,当医生救死扶伤,当教师培养人才,总之要成为对世界有贡献的人。但遇到佛法后,知道觉醒才是唯一的成功。我疑惑的是,即使改变世界的人也不算成功吗?
  答:这要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成功。现代的成功标准比较物质,比如事业的大小、财富的多少、名望的高低、粉丝的多少等等。中国古代的成功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更重视做人和对社会的贡献。而佛法所说的成功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一方面是于自身成就高尚人格,断除烦恼,圆满悲智;另一方面还能引领众生改善生命。我想,这是更究竟的成功,意义也更为长久。
  至于当科学家、医生、教师,当然很有意义,但这和生命觉醒并不相违。如果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从事这些职业,将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否则的话,虽然职业本身很高尚,能够利益大众,但如果没有健全的心智,也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职业只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

怎么找到人生使命

  问:经过近十年对工作的全心投入,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在却感到失去了目标,工作和生活都没了之前的激情。也曾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内心空空的,如何找到人生使命?
  答:学佛就是让我们看清人身价值,用好这个难得易失的身份。因为人有理性,能通过修行自觉觉他。除了这个终极目标,世间任何成就都是暂时的,经不起审视。没有达成目标时,可能还觉得很有奔头,到了之后却发现不过如此,所得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甚至有些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功成名就后走上了绝路,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在达到某个目标后突然失去方向,四顾茫然,没有兴趣在世间苟活。所以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智慧文化,重新审视人生。如果看不到生命的高度,没有终极的目标,未来是没有出路的。

何为人成即佛成

  问:怎样理解“人成即佛成”?这样看成佛不是太简单了吗?
  答:太虚大师所说的“人成即佛成”是有特定内涵的,是指圆满无限慈悲和智慧的人,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世间认可的好人。比如儒家所说的人成,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圣贤,但不是成佛。另外,这句话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是针对当时教界盛行的经忏化、鬼神化、来世化的误区现象而说,提出修行应从做人开始。事实上,佛陀就是以人的身份修行并最终成就的。从这个角度说,佛陀也是人,是圆满断德、智德和悲德的人,但必须遵循菩提道的修行才能圆满这些德行。

怎么都好,不需要烦恼

  问:法师如此慈悲、如此智慧,还会不会生起烦恼?
  答:每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心态自然也不一样。出家人的环境相对单纯,没有各种关系的制约,也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本身少有引发烦恼的对境。而且我们做的事很大,我曾在微博中写过做大事的五大好处:一是不容易失败,因为不容易成功;二是不容易失业,因为短期内做不完;三是不容易执著,因为找不到执著点;四是做不好比较有借口,因为本来就不容易做好;五是不用着急,如果因缘不成熟,一个人干着急也没用。所以我一直觉得,出家人既没有得意也没有失意。有因缘时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没有因缘时,自己静修也挺好的,而且非常重要。总的来说,怎么都好,不需要烦恼。

三观决定人生

  问:作为家长,怎么引导孩子建立三观?在什么阶段开始比较合适?
  答:这几年开始强调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实学佛也是帮助我们建立三观。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很多事,这些事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此外,我们还要面临各种选择,从怎么待人处世,到寻找活着的意义,都离不开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为什么要这个而不要那个?为什么这个重要而那个不重要?真正决定这些选择的还是三观。有些父母喜欢替孩子作决定,其实是将自己的三观强加给孩子,如果这个三观是错误的,就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是终生的痛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只有三观正确,我们才能过好每一天,所以这种教育非常重要,而且是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这方面的内容有些薄弱。作为家长,如果能把智慧文化分享给孩子,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和道德准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建立三观不是学知识,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开始。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知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应该比单纯地讲道理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