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禅修和皈依定课
问:我在同喜班修学,静修营中接触到了禅修,这和我们平时的皈依定课有关系吗?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吗?
答:皈依定课的重点是强化对三宝的信心,其中包含安住修,就是一种禅修。我们可以选择佛像或佛陀名号为所缘,安住于此,训练定力;也可以直接观察心的本质是什么,由此培养观照力。静修营的禅修体验是采用内观,但对很多人来说,因为烦恼深重,串习强大,如果单纯修内观,往往树欲静而风不止。心静不下来,就很难得力。皈依定课的观察修和安住修,使我们认识轮回苦,生起出离心,就不易被外境所转,引发不良情绪,可以为修习内观营造清净的心灵氛围。而内观培养的专注和觉察,有助于我们在修习皈依时安住。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想到就要做到
问:我认可佛法,可内心被魔性占据,无法克服邪淫的念头,没勇气做到真诚、认真、老实,怎样才能更快地吸收佛法,不像现在这样被左右?
答:你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内心的欲望和魔性,本身已经开始有了一点正念。否则就没能力看到问题,更谈不上对治。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很强大,要摆脱三毒,必须真诚、认真、老实地落实学习方法,掌握修学内容。就像我们知道自己病了,也有了药方,关键还要认真吃药。至于怎么能更快地改变,如果方法正确,就看你能下多少功夫,改变的决心有多大。有些人想起来很急,做起来又不急了,那是没用的。烦恼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想着立刻就能彻底解决。但也不要气馁,每对治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效果;如果时时对治,烦恼就没有现行机会了。
考量自己的根机
问:我喜欢禅宗,可以直接修吗?还是先参加三级修学?
答:很多人喜欢禅宗,尤其是顿悟,好像一下就能解决问题,符合国人好简的心态,也符合现代人喜欢快餐的习惯。问题是,顿悟能不能悟得起来?你的资本是什么?禅宗是接引上根利智者,所谓上根,就是遮蔽内心的尘垢极少。就像云层很薄时,阳光才容易透出来。即使这样,也需要明眼善知识接引。如果根机不够,善知识也是提点不了的。后世不少人学禅,就是因为障深慧浅,无人引领,结果学成了口头禅,甚至成为偷懒的借口,不过是骗骗自己而已。我们提倡的三级修学,是从佛法的核心要素和次第着手。这是学佛的共同基础,适合所有根机,也和各个法门兼容。立足于此,想修禅宗也就够得着了。
检验修行的标准
问:对于在家修行者,以什么标准衡量自己修得好不好?之前看到有人往生后烧出舍利子,这是衡量修行的标准吗?
答:怎么看自己修得好不好?通过舍利子来检验似乎晚了点,还有人以能否往生西方来衡量,也难以让所有人信服。那修行就是不可知的玄学吗?事实上,只要是如法的修学,直接可以在当下生命中看到效果。
生命是缘起的,其中有负面和正向的力量。修行就是断恶修善、转染成净的过程,如果方法得当,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内心的烦恼在减少,智慧和慈悲在增长。许多三级修学的学员通过实践,确实看到自己的观念、心态、待人处世的方式在改变,看到家庭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在改变。家人、朋友、同事也会看到这些改变。所以说,有效的修学一定会带来生命成长,而且是自己和周围人都能见证的。如果无法检验,自己也不知道修得对不对,好不好,显然是有问题的。
只有往生净土这条路吗
问:在家人不能证得阿罗汉果,若想今生解脱,是否只有往生净土这条路?修行应该“要见十方佛”,还是“闲观一片心”?
答:从声闻乘来说,在家居士可以证到三果,已是很高的果位。而从菩萨乘来说,很多大菩萨都是以在家身份出现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弥勒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大善知识中,也有很多在家居士。当然,如果没有今生解脱的把握,念佛求生净土是比较保险的方式,这也是很多祖师大德的选择。
至于第二个问题,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抉择。有能力闲观一片心,不妨直接观心。如果内心散乱,无法观照,可以通过念佛将心念专注于佛号。相对来说,持名念佛比观心会容易些。另外,念佛和观心也可以统一起来,这样念的效果比较好。
依止和广学
问:请了一位善知识的法,是否会形成依止关系?是否可以学习其他法师所说的法?
答:单纯的请法,还说不上建立依止关系。我们想依止某位善知识学法,首先要了解他的德行和学养,不少经论列出了标准,如《略 论》的善知识十德等。总之,要根据佛法而不是自己的感觉来判断。确定这是具格善知识,发愿依止他修学,他也愿意摄受你,才能确定学法的关系。确定之后,自己也要具足弟子相,有学法意乐,才能从这样的依止中受益。如果以后还要学别的法门,最好请教一下善知识。当然,前提是你所依止的确实是真善知识,了解你的情况,也有能力对你的选择作出判断,有能力对你加以引导。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法,运用般若正观?
答:佛法是人生的智慧,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间,透彻人生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摆脱迷惑,建立健康的观念,建立和解脱相应的行为。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在生活中历练。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能将菩提心和般若正观带入生活,处处都是修行道场,让人历境炼心,磨砺习气。
至于运用般若正观,首先要获得般若正见。这两天所说的“《心经》的般若正观”,正是帮助我们从缘起的角度看待世间,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当我们确立这种知见后,面对任何现象都要用《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观察。运用这一公式的过程,就是修习般若正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导入实相般若。所以关键是建立和运用般若正见,如果没有确立空性正见,般若法门的观修自然无从谈起。
什么身份适合修行
问:在目前这个时代,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究竟哪种方式适合修道呢?
答:从佛陀建立出家制度的角度来说,当然出家更有利于修行。尤其在修行初期,仅靠个人力量,很难摆脱世俗的诱惑,摆脱内心的欲望、情绪和烦恼,这就需要善知识为护佑,需要清净环境为助缘。出家没有太多的世俗负担,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相对来说更为单纯。但现在的寺院受经济浪潮影响,真正如法的修道环境也不多。
为什么说今天是末法时代?就是因为诱惑太多,环境太险峻,修行人很难找到用功办道之地。过去的寺院,一道围墙就和尘世是两个天地。而在红尘滚滚的今天,到处是围墙挡不住的网络和电视,只有靠我们内在的围墙来抵挡。所以在今天,无论以哪种方式修行都很难。
世间那么多人在欲望中辛苦挣扎,唯有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才能生起猛利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不是厌倦,而是因为你已看透世间本质。虽然在做很多事,但只是为了生存的方便,利他的方便。这种做事就不易对我们构成干扰。否则,你对轮回还会充满期待,即使换个环境也没用,因为环境只能起到暂时的辅助作用。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关键在于透彻轮回本质,确定三宝为究竟皈依,从而生起出离心,并进一步提升为菩提心。如果能以这种心行生活,在家一样可以修行。正如《维摩经》所说:“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当然,如果有出家的因缘,有殊胜的道场,有善知识的引导,出家确实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修行和弘法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