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留下无数高僧大德弘法足迹的岭南宝刹,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宗立派的古老道场,这是菩提树从此生根发芽的广州光孝寺。
2016年11月21日下午2点半,六祖堂前,菩提树下,瘗发塔旁,应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之邀,济群法师来到光孝寺,与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监事长慧宽法师及澳门城市大学教授申荷永博士共同进行了主题为“禅与身心环保”的佛学对话。
时间的脚步匆匆走过1300余年,六祖慧能大师当年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发聋振聩,开启了禅宗顿教一脉在中国弘扬的先河。今天,在这个古木葱郁、菩提叶纷飞的古刹,戒坛前的宝幡再度升起。正如济群法师所说:这场菩提树下的对话意义不同寻常,拥有珍贵的禅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福报。而了解禅文化,不仅是佛教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众生的需要。
何为禅?
禅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菩提树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生命的觉醒。
济群法师气势恢弘的开场语,一如六祖当年的直指,揭开了禅的面纱。这也是佛陀出现于世对众生最大的意义和贡献。佛陀夜睹明星后觉悟,发现一切众生都具有觉醒和自我拯救的能力。
在这个人心混乱的社会,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物欲横流,出现了社会、生态及人心等众多问题。根源何在?济群法师语重心长:“这源于我们内心的迷惑及由此产生的贪嗔痴,我们已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看不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自古以来被称为心性之学的佛法,正可以究竟地解决心灵问题,原因何在?这,就是禅的智慧。它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去认识、开发生命内在觉醒的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
此时,微风和着鸟鸣,雨点悄然落下,几片菩提叶悠悠转转飘到了讲台上。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可曾发现,不知不觉间,我们变成了手机的奴隶、衣服的奴隶。每天查手机,刷朋友圈,以为自己很重要;我们穿衣戴帽,只为得到别人的赞美。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管理内心的能力。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行者您的心在动。学做心的主人,不要做物质的奴隶。”慧宽法师谆谆告诫大家。
转念之间,好多事情的得失已改变。“飞机晚点不再值得焦虑”“想不开也会变得想得开”“学会活在当下”,慧宽法师幽默风趣的故事令全场欢笑一片。随后,法师又送给大家几条可在生活中去实践、有利身心环保的方法:该动的时候要动,该停的时候要停,该静的时候要静,该快的时候要快。可见,欲修得一颗出世的心,离不开对当下的觉照。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如果沙尘暴严重,那么我们的内心呢?是否也充满冷漠?
人类的行为影响了环境,环境也同时影响人的心理。作为一位资深心理学博导、心理分析师,申荷永教授曾多次参加济群法师发起的戒幢论坛,探讨“佛教与心理治疗”。通过对心理学的多年研究,他得出结论: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内心容不下过多烦恼。面对严重的心理问题,诸如青少年犯罪,通过禅修进行调整,比心理咨询更有效。因为人的内心本自具足,完全可以被唤醒。
问 道
接下来的问答环节,令六祖堂前的会场氛围频入高潮。
同为禅,禅定的“禅”和禅宗的“禅”有何区别?一位观众向济群法师请教。
法师答说:“禅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定的禅,代表内心一种安定、专注的状态;而禅宗的禅,是指生命内在觉醒的心。”
心如虚空,坐看云起,我们的心会越来越空旷;心如明镜,了了明知,照见万物却不粘著。这些都是禅心的特征,济群法师侃侃而谈。看着台上自在洒脱的禅者风范,谁不期待心底日渐清明呢?
难得与高僧大德们如此近距离地对话,观众的问题层出不穷。
五蕴与心理的关系?如何将禅运用到生活中?佛教和西方心理学的异同……
菩提树下的两小时倏然流过,不知何时,风扫云开,一轮红日喷涌而出,午后欲雨的天气已变成万里晴空。难道法师们真的可以呼风唤雨,拨云见日?穿越似水流年,遥想六祖当年悟道后,一路南下,命若悬丝,隐姓埋名十五年,只为度众生走向彼岸;如今,法师们不辞辛劳,千里赴约,又出现在这戒坛前的菩提树下。不知这古刹深处的一缕清风,又会吹开谁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