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在净莲寺开讲“学佛与发心”

文 | 普协    摄影 | 智丹

  2016年12月10日上午九点,厦门净莲寺僧众庄重迎请菩提书院院长、导师上济下群法师于大殿升座,为出家僧众和在家居士们开讲“学佛与发心”。
  讲座伊始,法师首先谈到大众修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人虽然学佛很久,每天都在做功课,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对境时却烦恼重重。为什么佛法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作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法师从四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修行与修心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心。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轮回相应的心理,一种是与解脱相应的心理。
  贪、嗔、痴是轮回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间所有烦恼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因为贪心,面对无常的世界,就会引发焦虑、牵挂、恐惧等不良心理,进而胡思乱想,产生烦恼。嗔心则会引发对立、嫉妒、仇恨,导致“火烧功德林”。所以,贪嗔痴是造就凡夫人格的三种病毒。成佛是远离轮回心理,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即圆满的大智慧和大慈悲。

二、做事与发心

  做事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事,关键在于通过做事,使内心的贪嗔痴减少了多少,慈悲心增长了多少。做事有两种结果,或是成就我执,或是成就利他。用凡夫心做事,就会成就我执;用利他心做事,才能成就菩提资粮。
  不同的人格,正是源自不同的心理积累,即唯识所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通过学佛,可以培养正念、慈悲、善良和智慧观照,在内心播下与解脱相应的种子。通过闻思正法,以及对法义的观察修、安住修,重复正向心理,使其力量不断强大,生命品质就会随之改变。

三、如何有效修学

  对于修学来说,有效特别重要,否则就会越学越没感觉,这也是目前很多学佛者存在的障碍。怎么才能有效修学?
  首先要有系统性。认识到学佛是引导我们从迷惑走向觉醒的系统工程,从对生命的认知到修习戒定慧,都是在不同层面改造生命。这样就不会得少为足,或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最后用不起来。
  其次要重视次第。顿悟需要上根利智,同时需要明眼师长的指导。对于浮躁、混乱、充满欲望的现代人来说,必须看清自身根机,从基础入手,有次第地深入修学,而不是一味地好简求快。
  第三要有方法。通过八步骤三种禅修,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佛法,真正将此变成自己的认识。进而以正见指导禅修,在座下,也能带着正念而非贪嗔痴去生活,使学佛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要有氛围。修行是一人与万人敌,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积累的串习,并已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每周和班级同修在一起讨论、共修,犹如病人定期服药,并且有人加以督促,这样才能保质保量。
  有系统、有次第、有方法、有氛围,是法师特别针对现代人修学存在的问题而设置的,也是有效修学的保障。

四、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世上最重要的学问,修学佛法同样是为了认识自己。每个学佛者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像佛菩萨那样的觉悟者,树立这个目标之后,需要对生命进行有效规划。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暇满人身,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有时间、有能力、有条件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难得易失。在六道中,地狱太苦,天道太快乐,旁生道太愚痴,只有人道有苦有乐,而且有理性,有改造生命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得到人身,就是来到轮回的中转站,需要抓紧这个机会提升自己,为未来生命建立良好的基础。

  讲座最后,法师再次强调了发心对学佛的重大意义:“每种心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又要发展哪种心理?我们应该评估这些心理对未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去选择并发展良性、健康的心理。发菩提心,就是对心的正确选择和追求。”
  法师的智慧开示犹如冬日明亮而温暖的阳光,照进每一位与会者的心里。掌声和笑声,传达着内心的共鸣。